野生菌美味的背后,是它对生长环境的苛刻,不能有污染,不能人为干预。又到野生菌收获的季节,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,曾经靠山吃山的村民转变观念,一边守护好良好生态,一边依托资源发展产业,“靠山吃山”的路子越走越宽。
迪庆:由“木头经济”转向“生态经济”
近日,记者走进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和平村拉扎小组。这里群山环绕、林木葱茏、山泉潺潺,袅袅升腾的薄雾,轻纱带雨,山间野花肆意绽放,美不胜收。 今年47岁的尼布是村里的木匠,望着翠绿的山林,他感叹:“和从前相比,树多了。从前的拉扎树也很多。那时候穷,大家都想着砍树赚钱。”尼布说,为了吃饱肚子,人们把目光投向大山,靠着山上优质的木材,期望能过上好日子。后来树越砍越少,老百姓的日子并没有好起来。尼布的记忆犹如曾经光秃秃的山坡,没了绿色,没了希望。常年的乱砍滥伐,拉扎的绿水青山满目疮痍。不仅仅是拉扎,整个迪庆都遭遇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。采访中,无论是群众,还是乡村干部,说起“木头经济”,记者听到较多的回答是:“谁都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。”
1998年,国家实施长江流域全面禁伐天然林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迪庆州实施“生态立州”战略,“木头经济”逐渐向“生态经济”转变。植树造林、退牧还草、林改补贴……一项项保护政策不断落地落实落细。2019年,迪庆州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森林管护面积实际落实面积达到2800多万亩,落实率达到105%;到位资金1.2亿元,到位率达到106%。20多年的生态保护,如今的迪庆处处可见奇山秀峰,遍地都是悠悠清泉。
“我们建立的村规民约,一根木头都不能砍,要把绿水青山留给下一代。”拉扎村民小组组长格茸汪扎说:“现在生态好了,松茸越来越多,加之便捷的交通物流,松茸已成为每家每户的主要收入来源,年收入至少万元以上。“以前靠山吃山,越吃越穷,现在还是靠山吃山,却越吃越好,除了松茸,政府还有林改、草原等补贴。”村民吹丹贷款买了一辆货车,他跑车拉货,媳妇上山捡松茸和杂菌,扣除车辆贷款,两人一年能挣3万多元,“明年3月还完贷款,生活会更好。”对于未来的生活,他信心满满。
香格里拉作为中国松茸主产区,因出产的松茸品质好,每年出口供不应求。据统计,香格里拉的松茸产出量占全国的40%,占云南的65%以上。依托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,菌子变票子,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。
南华:“封山育菌”与“封山育林”结合
细雨霏霏,层层山峦笼罩在白雾之中,南华县五街镇美如诗画。雨稍停歇,五街镇咪黑们村彝族汉子鲁少云背起箩筐进山捡菌。满山的鸡油菌、牛肝菌、青头菌等野生菌得到雨水的滋养,在阳光的召唤下,撑开小伞拱土而出。
鲁少云敏捷地穿行在坡陡树密的混交林中,用一根小木棍小心翼翼地扒开落叶,仔细寻找每一朵菌子。“现在还不是菌子较多的时候,等雨水下足了,8月菌子季节才算来临。”整理一下肩上的箩筐,鲁少云继续向密林深处走去。去年,鲁少云家承包了200亩的菌山,光捡菌就收入8万多元,今年,他做足准备去竞价新一轮的菌山承包采摘权。五街镇是南华县野生菌的主产区之一,森林覆盖率达69.02%,以松茸为主的野生菌资源十分丰富。近年来,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,五街镇建成了1000亩咪黑们松茸保育促繁示范基地“百菌园”。
截至去年,五街镇封山育林育菌面积达20万亩,封山育茸面积达10万亩、其中松茸核心区域5万亩,育茸示范基地5片8000亩,实现野生菌交易约530吨,交易额达4250多万元,其中松茸产量达135吨,实现产值3100多万元。特别是咪黑们村委会开们村民小组,仅野生菌一项就有了47.7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,实现人均年分红1450多元,野生菌产业的兴旺增效,让当地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。
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好,山林间孕育出来的野生菌也越来越多。南华县还制定出台了《关于加快野生菌产业发展的意见》,在全省率先实施《松茸采集方法》《牛肝菌采集方法》两项地方标准,坚持“封山育菌”与“封山育林”相结合,安排专人对野生菌主产区进行重点管护,各乡镇通过修改完善《林权流转和封山育林育菌管理办法》,大力推广集体林权个体承包、联户承包等经营模式,实施封山育林育菌和搞活山承包经营机制,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、明晰权责,强化采摘技术培训和持证采摘制度,有效保障了以松茸、牛肝菌为主的野生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,野生菌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,南华山区群众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“双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