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广 热搜: 大叶女贞  雪松  栾树  侧柏  樱花  香樟  垂丝海棠  金枝国槐  草坪  红豆杉 

辽宁:三大沙区绿肥黄瘦

   日期:2021-03-08     浏览:713    评论:0    
核心提示:  中国绿色时报7月8日报道(记者 潘大为) 北国六月,初夏时节,田野上绿意渐浓。 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林草局局长刘国忠俯下




  中国绿色时报7月8日报道(记者 潘大为)  北国六月,初夏时节,田野上绿意渐浓。


 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林草局局长刘国忠俯下身子,仔细查看示范区内的草场恢复情况。“长势很好,‘一年基本绿’的目标实现了。”刘国忠十分高兴。


  他口中的“示范区”,说的是2018年开始谋划、2019年正式建设的彰武县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。作为典型的半农半牧区,彰武县计划用3年时间,在北部土地沙化较为严重的7个乡镇建设150万亩生态屏障,实现“一年基本绿,二年长满绿,三年见成效”的目标。


 



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万亩松林


 


  彰武县坚持近70年的治沙之路,也是辽宁省防沙治沙工作的缩影。


  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,辽宁省9个市20个县(市、区)203个乡(镇、场)有荒漠化和沙化土地,总面积261.03万公顷,占全省总面积的17.64%。按分布区域和沙化土地成因,划分为3个沙区,即科尔沁沙地、辽河水系沿河沙地和辽东湾沿海沙地。


  经过多年治理,与1950年前后相比,在辽宁沙化土地中,流动沙地由占沙化土地面积的40%左右缩减到仅占0.13%,半固定沙地由占沙化土地面积的20%左右缩减到仅占0.97%,露沙地由占沙化土地面积的10%缩减到仅占0.08%,固定沙地则由占沙化土地面积的30%左右增加到占69.06%。


  从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“大漠风流”精神到彰武县的“辽宁好人·治沙团队”,辽宁一代代治沙人薪火相传,誓要黄沙披绿装。


 



彰武县风沙区治理


 


  跨越七十载,三大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。


  生态效益方面。全省沙区实施了三北防护林、退耕还林、沿海防护林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国家级生态建设工程和青山工程、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、水土保持等省级生态建设工程,完成工程造林16万公顷、草原沙化治理17万公顷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5万公顷。全省水土保持林面积达62万公顷,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50万公顷,土壤侵蚀模数持续下降,蓄水保土能力大大增强。全省农田、牧场防护林面积已达9万公顷,有效保护了全省180万公顷耕地和18万公顷牧场,为粮食稳产增产和畜牧业稳步发展创造了条件。沙区累计完成围栏封育里程6507.3公里,围封面积10.85万公顷,有力地保护了沙区林草植被,巩固了防沙治沙成果。沙区生态条件明显好转,生产和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。


  经济效益方面。辽西北沙区各地依托资源优势,通过政府推动、政策牵动和典型带动,大力推进以榛子、大枣、仁用杏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和以森林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基地建设,“一县一业”取得良好成效。辽西北沙区共发展特色经济林34.3万公顷,年产量24.48万吨;林下经济4.35万公顷。阜新市沙产业年产值达到18.9亿元;铁岭市特色经济林面积10.19万公顷,产量10.98万吨;朝阳市特色经济林面积20.51万公顷,产量3.899万吨。目前,全省沙区森林每年实现的生态效益价值约600亿元。


  社会效益方面。创造就业机会,增加就业人数,推动脱贫解困。在防沙治沙过程中,长期提供各种工作岗位。因工程的建设,使广大农民投入到造林、抚育、改造、林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,扩大了就业途径,带动了加工、储藏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,增加了农民收入。


 



彰武县四合城林场元宝枫防沙治沙示范林


 


  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,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,是辽宁省较大的风沙区。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7.4%,占全省沙化土地面积的25%。彰武人民秉承“要生存、先治沙”的理念,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,全县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.2万公顷增加到13.67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由2.9%增加到34.5%,林木蓄积量已达到492.6万立方米,全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,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,农田林网骨架基本形成,基本消除了风剥沙压对农作物的危害。


  根据辽宁省政府的部署,彰武县将山水林田湖草统一治理,启动了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项目建设,着力打造辽宁西北部生态屏障。


  2019年,彰武县在示范区内实施治沙造林近0.2万公顷,实施草原种草0.075万公顷,铺设草方格沙障34.67公顷,较大风蚀点已由治理前的79个减少至32个,初步达到预期效果。


  生态改善带来产业发展,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。彰武素有“皇家牧场”美称,有良好的养殖业基础,依托草原生态工程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、沙生高效种植业、草原旅游业,有效引导了农业结构调整,转变了生产方式。


  在封山禁牧的同时,彰武积极以禁促养,推广舍饲圈养,鼓励规模经营,提高产出效益。目前,核心区牛羊出栏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2400头和10万只。


   



 


 


辽宁防沙治沙五阶段


 


  较好阶段:1949-1965年


  新中国成立初期,辽宁沙区森林覆盖率仅为2.3%。为恢复植被,省、市、县建立了林业机构,确定了森林所有权,广泛发动群众植树造林、封山育林。1952年,辽宁省治沙造林试验站在章古台建立,即现在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。辽宁营造了中国较好片樟子松防风固沙林。到1962年,全省成立以造林为主的国营林场66处。


  第二阶段:1966-1977年


  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全省各级林业机构陷于停摆,林业干部下放劳动,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。后期,林业干部和科技人员陆续恢复工作,全省林业生产有所恢复。


  第三阶段:1978-2000年


  全省范围内开展林业“三定”。林业处于以木材生产为主和兼顾生态建设的发展阶段。1978年,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。1985年,一期工程结束,辽宁沙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9.1%。1995年,二期工程结束,辽宁沙区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5.5%。随着三期工程的实施,到2000年,辽宁沙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9.8%。


  第四阶段:2001-2008年


  辽宁林业建设步入以生态建设为主、工程带动快速增长的新时期。退耕还林、平原绿化、河流绿化、绿色通道、村屯绿化等工程纷纷实施。退耕还林工程完成建设任务98万公顷。辽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完成造林40万公顷,筑起一道千公里长的绿色阻沙带。


  第五阶段:2009年至今


  2009年,辽宁省人大常委会颁布《辽宁省防沙治沙条例》。随后,省委、省政府出台《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加快现代林业发展的意见》《辽宁省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规划》,编制并组织实施《辽宁省防沙治沙规划(2011-2020年)》。全省进入依法治沙、激发内生动力的新阶段。2016年起,省政府对全省46万公顷草原沙化治理区开展工程管护。


 


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苗木资讯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苗木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苏ICP备16014536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