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例是个数学概念,却又融于美学之中,纳入审美范畴,是艺术造型的重要因素之一,所以,在艺术造型创作中被广泛应用,大到雄伟壮现的建筑艺术,小至小巧玲珑的工艺美术品,莫不如是。盆景艺术自不例外,比例适当和谐,给人以愉悦,从而获得审美快感;反之,则难以唤起美感共鸣。盆景"缩龙成寸"、"咫尺江山"中的"寸"、"尺"就明白地告诉我们,其间蕴涵着"比例"的审美因素。鉴此,本文就"比例"在桩景造型中的涵蕴范围及其应用等谈几点粗浅的看法。
一、比例的涵蕴范围
对桩景造型而言,比例是个大概念,涵盖桩景造型创作全过程。
(一)比例在时间上贯穿于造型创作的始终。
从桩坯的选材(含因意选桩和因桩立意)--桩坯的纵横、高低、间距、组合、根展面积、嫁托长短的去留截剪--桩坯培植,上下左右枝托的排列定位--修剪施艺--上盆定植--成型养护--配件摆设等等,比例均贯穿于其中的每个环节。这是植物的生长特性与桩景的艺术特质所决定的。
(二)比例在空间上制约着桩景规格类型。
盆景被誉为"立体的画",就在于其占据一定空间,而又不同于园林造景。不同的尺度决定了其不同的规格类型,超过一定的尺度,即为庭院树或园林树,而非盆景。如以树冠高度划分:大型桩景一般为81cm-15ocm,中型为41cm-80cm,小型为locm-40cm,微型为locm以下。
(三)比例在形式上作用于桩景造型的不同风格。
不同的造型形式对于树干的粗细配比,曲度的长短伸缩,枝叶的疏密聚散,空间气眼的大小等比例的要求是有所差别的。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造型手法相辅相成。影响着作品的形式风格。如:岭南的蓄枝截干苍雄伟健,苏州的云朵状清秀古雅,扬州的台式巧云秀丽壮观,四川的方拐古雅奇特,上海的剪扎并用自然苍古,湖北的疏密有致动势飞扬,台湾的矮壮树景规整朴茂,福建的古榕盘根瀑流,江、浙的水旱树石情景交融,以及岭南素仁高飘型的孤傲洒脱都体现其结构、技艺以及章法布局的不同,但恰恰在这些不同的"手法"中,都有与其相互呼应的审美意识本身所要求的"搭档比例",互相牵制,彼此联系。
(四)比例在内容上深化了造型立意的艺术效果。
我们常说"玩盆景的人,要胸中有树",然胸中之树能否成为眼前之树,而眼前之树是否合乎意象之树,是野趣疏狂,还是清幽雅洁;是苍雄刚猛,还是清新自然;是典雅肃穆,还是飘逸潇洒;是伟岸挺拔,还是秀润婆娑等等,在讲究不同造型手法的同时,无不渗透着相互间的比例关系。同样的树种、同样的树相结构都有可能因比例不到位,而削弱作品的艺术效果.
二、比例的一般规则
由于创作主体审美意念等因素的差别,其理想的桩景比例标准尺度也不同,所谓见仁见智。但如果留心于自然造化的观察体验和对传统的借鉴继承,加之反复实践,分析总结,总该有规律可循,有个普遍的规则。
(一)外师造化,感悟比例规律
清初大画家石涛认为画山水者应"脱胎于山川"之说同样适用于桩景作者。我们都知道"自然、古老、矮小",是桩景造型的基本原则。首先是"自然",山川之大,树木万千,"取"之不尽,"用"之不竭;由此产生另一个问题,"取"何树,"用"何枝--"取"那些"老态龙的古树,"用"那些遒劲苍古的枝干;进而引申第三个问题,自然古树缘何能植根于盆中被人欣赏呢?这就需要艺术加工,"缩龙成寸",所渭以小观大,"矮小"的特性就在于此。中国山水画的"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",亦同样适用于桩景创作。所以,我们略加留心,就不难在村头、寺院、崖边、溪畔、园林等处找到我们胸中树影,并且可以从中领略那种绝不同于绿化林或一般树的枝、干比例的一些规律。粗壮不臃肿,细瘦而不嫩弱,那些古树或虬曲苍劲,或刚猛险峻,或凝重朴茂,或挺拔伟岸,由此可以得出最基本的枝干比例关系:
1·枝干的延伸由粗渐细。
2·枝与干的粗细比例比较接近。
3·枝与干的粗细比例随着树高逐渐趋同。
4·枝托主脉、次脉、横角的相互间粗细比例,随着枝托的延伸逐渐同化。
(二)学习传统,借鉴比例规则
桩景创作源于自然,高于自然,从自然到艺术要经过人的创造,为此,诸多前辈曾付出了艰辛的劳作,奉献了一批批高品味的桩景艺术作品、同时亦积累了很多宝费的经验,诸如:
1·树干从根基到顶梢粗细比例自然过渡。
2·树干曲度从根基到顶梢逐渐变小。
3·枝在干上的排列间距--般从起托由疏转密。
4·枝的起托定位--般在干高的1/3处。
5·枝托的粗细一般为起托粗,往上渐细。
6·枝托延伸,内粗外细,一般为一节比一节细,一节比一节长。
(三)创作实践,领略比例规则
在上述枝干比例一般规则的基础上再结合创作实践,我们将进一步得出桩景造型比例一般应用规则。
1·树枝起托定位一般在干的1/3左右处。可根据树种、树态而定。
2·树干于底托第一节相应的粗细比例一般为5:2以上。
3·树干于中部枝托第一节相应的粗细比例一般为2:1以上。
4·树干顶梢与枝托相应的粗细比例几乎为1:1或干较枝略粗些。
5·主托第一节与树干粗细比例一般为2:1左右.
6·主托一般粗与次托,长于次托。
7·枝托第一节应短,一般在2-4cm。
8·枝托一节比一节细。其比例一般可根据枝形为7:5:3:1.5……
9·对于枝的延伸一节比一节长。这只是一般规则,实践中应有所破,有收有放才显力度,同时避免单调,所以可在3、6节短缩,或根据树势造型需要作适当调整,类似拳师,收拳是为了更有力度的进击;又如书家纤毫所到之处无往而不收,抑扬顿挫。此间当然还有枝托的上下左右回旋延伸的方向问题,尾节一般是大幅度的延伸并略上扬。但是。对过粗的树干,枝托的培植受时间的制约,其比例无法达"标"的则另当别论。
三、从特征情调上把握比例的应用
比例在桩景造型中虽然带有一定的(一般的)规定性,但在实际应用中决不可亦不应生搬硬套。其原因有四:1、从自然界而言、树木种类繁多,千差万别,姿态万千,变化无穷;2、从桩景造型来讲,因人而别,形态各异;3、从艺术角度而论,艺术并非科学,况其规则本身亦非科学。而只能作为一种时代的审美趋向的基点;4、从辩证规点看,既然存在一般(共性),那么一定具有特殊,否则,难以体现艺术个性。"所以,在创作实践中,应在一般比例规则或者说规律的基础上,根据自己的总体构思、表现形式,结合树相特征、审美情趣,推敲寻觅、灵活把握最佳的比例尺度,把"比例"用活。
(一)从树相枝干特征考察:
1、丛林型--着重把握林的纵、深感。根据透视原理,强调树丛相互间的粗细、高低、间距的比例,并适当削弱枝、干之间-般比例的饱和度,也即适当拉大干粗枝细(细不等于弱)的比例关系。以便更有效地体现"林"的纵深感。例图三。2、古榕型--除展根外,着重点应放在树相外廓伞状的横间扩张上。注重枝、干的粗壮饱满,拉近二者间的比例关系,不然何以撑住托起一片"天"。例图四。3、高飘型--着重领略孤高、飘逸、淡雅的"文人树"的诗一般境界。打破树干1/3起托和枝托排列定位的一般规则,往往是"疏影横斜三两枝",以少胜多,简括、明净,布设一个透彻、萧散、淡泊、闲雅的氛围。例图五。4、假山型--着眼于山的分量,树置山顶,把握中、远景的感觉。扣住树小才现山大的特点。尽可能拉开二者比例尺度,否则树高无以显山之气势,或者在比例上山、树倒置,则无以体现"山"之高壮。例图六。
(二)从树相审美情调揣摩:
1、清新自然--其枝形一般为鹿角枝。枝与干的夹角小,节与节间主、次脉及横角的粗细比例接近,且节偏长,枝态自然随意。给人感觉热烈奔放、从容潇洒、气清意爽,萌发春之气息。
2、苍雄奇伟--其枝形一般为鸡爪枝。干粗、枝壮、节短、虬曲、节与节间主、次脉及横角的粗细比例梯级明显,枝干夹角大,树相浑厚苍雄,给人感觉老气横秋、饱经沧桑,颇具大将风度。
3、冷隽规整--其无论采用何枝型,主、次脉以及横角线条的联缀、转折、跌宕、起伏、回旋的比例都是以一种比较规范的法度出现,使我们迸入一个简洁精练的"世界",体味其中蕴含着深远的韵致。
4、突兀险绝--其枝干或横空出世,或蓦然回首,或悬舞龙蛇,上下左右旋转延伸时在比例上都带有某种夸张的意味。给人感到突兀之时达到"险"境。
5、神奇怪诞--一般属怪桩类,富有戏剧效果。其树态一方面违反一般自然植物的生长规律;另一方面往往与一般桩景造型的比例规则相悖。对这类树桩,关键在于因材施艺,顺其自然,以反常规的比例手法进行创作,发挥树桩天然优势,化瘸朽为神奇,达到天人合一、鬼斧神工的艺术境界"此外,桩景造型中为了突出大飘枝和主与托、干与枝的粗细,往往突破一般5:2的比例关系,此间大有值得揣摩之处。
总之,"法无定法,无法中有法",比例是桩景造型的手段而非目的,关键是如何把握应用,除应掌握比例的一般规则外,更要不断提高文化艺术修养,提高审美能力,根据具体的桩景对象,寻求适于自已表现形式和艺术构思的最佳比例关系。